作为普通消费者,对于过度包装引起的经济损失和社会问题,我们每个人都感同身受。比如,某地出产的大米,仅有十多斤的分量,经过精心包装,每斤已卖到近200元;原本带着泥土才新鲜的山药,却装在以往装贵重药品的精美铁盒里。至于月饼、茶叶、烟酒、化妆品、保健品的包装,更是五花八门,别出心裁,谁都看得出是商家在挖空心思地掏消费者的钱。最不能容忍的是儿童图书,出版社和书商本应该在图书的内容和趣味上下功夫,吸引更多孩子养成浓厚的学习兴趣,但其豪华的装帧设计和动辄几十元的定价,竟让孩子望而却步,贫困地区的孩子更不敢想象。有媒体称,我国一年生产12亿件衬衫,其中8亿件由纸盒包装,需要用纸24万吨,仅此一项就需要砍伐直径10厘米粗的树木168万株。又据统计,在北京市每年产生的300万吨垃圾中,有60万吨是过度包装造成的。有证据显示,如今已形成了专门回收此类商品的利益链。还有媒体言之凿凿地指出,目前我国过度包装的现状,灾难深重,已成为世界之最,每年的废弃物价值4000亿元。反之,如果合理使用,可多造105个国家大剧院。
谁都知道,我国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,经济的发展仍处在粗放式经营阶段,靠过度的能源消耗支撑国民经济快速发展。如果再不珍惜资源,舍本逐末,只会加速资源的枯竭,并在不远的将来自食其果。
我们必须未雨绸缪,充分正视商品过度包装产生的恶果:
一、资源浪费,积重难返。众所周知,过度包装大量消耗了我国逐渐稀缺的森林资源,以及金属、橡胶等不可再生资源。包装物成为垃圾后,在回收、运输和焚烧过程中,又消耗大量人力、物力和财力,并对大气和土地造成重度污染,对国家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。
二、助长了讲排场和送礼之风,对官员腐败现象推波助澜。
三、一些伪劣假冒商品借助豪华包装大行其道,招摇过市,使消费者良莠莫辨,防不胜防。因这股欺诈之风长期得不到遏制,正常的市场秩序遭到严重破坏,消费者深恶痛绝。
四、致使商品背离自身价值,无异于变相涨价。近年来,伴随原材料价格的不断攀升,商品价格一涨再涨,消费者已经怨声载道。过度包装则助纣为虐,雪上加霜,在扰乱市场的同时,极大损害政府的公信力。
五、加剧不正当竞争。商品的适当包装本无可厚非,前提必须是以质取胜,以价取胜。然而商品的合理包装与过度包装,价格悬殊,导致不公平竞争愈演愈烈,严重侵蚀合法商家的利益。
商品的包装问题看似简单,其实关系到国家发展大计和消费者的实际利益,又将对未来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。在这方面,许多发达国家走在了我们前面,提前避免了灾难的发生,其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。比如,世界上率先制定循环经济法的德国,就以循环经济为理念,广为倡导商品的无包装和简包装。如商品需要精包装,必须对商家和消费者分别征收“废品回收费”和“垃圾清运费”。1994年,欧盟发布了《包装和包装废弃物指令》,并于2004年通过其修正案,同样以立法的方式制定包装标准,取得了良好效果。
就如何解决我国目前商品过度包装的问题,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:
一是尽快制定商品包装法,把商品包装纳入法制轨道。随着“中国制造”被世界公认,大量商品涌向国内和国际市场,制定有关包装的标准变得越来越迫切。2009年,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《关于治理商品过度包装工作的通知》;2010年4月1日,国家质检总局与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的国家强制性标准《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——食品和化妆品》开始实施,对食品和化妆品销售包装的空隙率、层数和成本等三个指标作出了强制性规定。但从实践上看,国家的这些标准和规定,互不配套,难以全面覆盖,基本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。如《计量法》便没有把包装纳入其中,而对食品和化妆品制定的标准,却对保健品失去约束力。治理商品过度包装的当务之急,是按标准规范化、法制化,让生产、销售和监管都有法可依。
二是加大监管力度。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先生认为,对商品包装监督不到位,是导致商品过度包装的根本原因之一;要防止过度包装泛滥,必须加大监管和惩罚力度。与此同时,要把过度包装列为商业欺诈行为,按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严厉查处,绝不姑息养奸。
三是运用价格、财税、金融等手段综合治理。特别要使用征收“高额资源浪费税”的手段,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,让包装印刷业在过度包装中无利可图。
四是新闻媒体要加强宣传过度包装的害处和已经造成的巨大损失,号召消费者自觉抵制过度包装,不给其可乘之机。